-
以改革激活力 以科创添动力
发布日期:2025-04-18 03:57 点击次数:12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、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,如何通过改革激发增长新动能?在3月23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,中外嘉宾齐聚一堂,共同探寻发展新路径。
“总的来说,我们当下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问题,要由以往的投资和出口为主驱动的经济,转向创新和消费为主驱动的经济。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论坛上表示,消费结构性偏差的短板是一个很大挑战,解决好了就能转化为重要机遇,就能提供或许并不亚于房地产曾经提供过的新增长动能,从而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。
把资金投向关键领域
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把大力提振消费摆在各项工作之首,对解决消费不足问题高度重视。刘世锦提出,当前,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,根源都指向终端需求不足。解决消费比重过低问题,把终端需求提到合理水平,就有了经济运行的源头活水,经济全局才能活跃起来,诸多由于终端需求不足引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
具体如何做?对此,一种思路是着力解决老百姓不想消费、不敢消费、不会消费的问题,如补贴消费等,通过促销增加消费。“这种办法短期内是有效的,但不具有可持续性。”刘世锦表示,发消费券补贴也面临一个精准性问题。例如,补贴给高收入群体是没有意义的,补贴给低收入群体,多买几个面包也是好事,但对他们真正需要解决的教育、医疗、住房、社保等问题则无济于事。另一种思路是推进结构性改革,试图解决一些深层的体制性、结构性问题,目标是使消费潜力最大的那部分低收入阶层增加消费能力,重点是教育、医疗、保障性住房、社保、养老等发展型服务消费。其中,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,以此带动他们的服务消费;推动城乡之间人员、土地、资金等生产要素双向顺畅流动,解放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社会生产力,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都被视为重要抓手。
刘世锦建议,应当通过政府财政补贴、国有资本划转和完善养老缴费制度等多措并举,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,使农村居民领取的养老金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。对扩大消费来说效果会更好。
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则强调要“投资于人”。他说,宁波市多年来将政府预算的10%专门用于为外来务工人员打造涵盖住房、教育、培训等全方位的福利套餐。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务工人员生活,更通过他们的稳定工作和消费,实现了第一年投入与GDP增长1∶1的效果,且后续还有可观的乘数效应。此外,在甘肃省某小城,仅投入极少资金就显著提高了二孩出生率,凸显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,小额“投资于人”就能带来巨大效益。
关于资金来源,李稻葵表示,中央政府公共债务占GDP比例较低,仅约25%,且已发行公共债务收益率稳定在1.7%左右,市场需求旺盛,目前实际可用于此类投资的公共债务占GDP仅7%。他认为,有足够空间提升公共债务占比,以此筹集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开展吸纳外来务工人员、创办理工院校、发放生育补贴等“投资于人”的工作,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。
激发民营经济活力
对于改革发力的方向,科技创新成为多位嘉宾提及的重点。特别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,几乎被每一位嘉宾热议。“AI的进步与当年的PC变革颇为相似。”清华大学管理实践访问教授、中金公司(601995)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云来表示,回顾PC革命,微软、苹果以及后续的谷歌等公司均受益于那一轮的发展浪潮。当年,PC走进了大众的生活,后来的笔记本电脑更是以其便携性极大地提升了效率,拓展了应用场景。如今,AI发展至当下,轻点手机即可运用,对新型人力资源的赋能作用显著。
如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?激发民营经济活力,成为多位嘉宾的共识。放眼全球,民营经济都是创新的核心和关键。
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、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在接受《金融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杭州“六小龙”不是规划出来的,民营企业自己会寻找机会。“今年中国经济增长、消费的增长取决于稳定创造就业机会。而创造就业机会要靠民营企业,很多科技创新也都靠民营企业,他们自己会去寻找机会。”海闻表示。
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也持相似观点。“如今的人工智能、生物科技以及前些年互联网带动的科技进步,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推动的。”刘永好表示。他建议,今后在国家的重大科研问题上要“两条腿走路”,既要发挥国家优势,集中精力做科研,同时也要鼓励、推动、支持这些创新创业企业,对他们创造出的科研成果给予鼓励和奖励。
围绕如何支持人工智能等科技行业发展,金融赋能被视为关键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,香港正透过构建耐心资本生态支持科创发展,包括通过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引导市场资金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,培育未来发展的动能和构建蓬勃的未来产业群。“我们会继续努力提升香港金融市场的广度、深度和效率,鼓励更多新产品上市,开拓新市场,吸引新资金,并加强推动全球企业、项目与资金的对接,让金融和实体产业相互促进、共同发展。”他表示。